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

皇帝 emperor

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

作品73,又稱作「帝王或皇帝」協奏曲,乃貝多芬的第五首鋼琴協奏曲作品,於1809年至1811年間在維也納完成初稿,接著於1811年11月於萊比錫作首演。貝多芬亦曾將此作品獻予奧地利的魯道夫公爵。



1809年4月至5月間,奧地利遭到法軍攻擊,維也納陷入四面楚歌之中。貝多芬亦在機緣巧合下,躲進弟弟的地窖當中,以枕頭遮蓋著頭隔著法軍之炮火,至於身兼貝多芬學生及朋友的魯道夫公爵,更因此逃往城外。次年1月,當魯道夫公爵凱旋歸來時,貝多芬遂將此作品獻予魯道夫公爵,及在1810年2月4日將手稿交予伯萊特科普夫與哈泰爾(Breitkopf & Härtel)出版社。
此曲以「帝皇」作副題,然而此名字並非貝多芬或出版社編定,而是由英語系國家另行補上。此副題之由來已無從稽考,但可以肯定的是,從創作期間之同時期政局,可以約略瞭解到該曲之含意。當時之首演被迫移師至維也納以外地方,然而,1811年11月28日在萊比錫之首演,反而獲得空前成功,各報章亦因而稱讚該曲為「有史以來最獨一無二、最天馬行空、最傳神,亦是最困難的協奏曲之一」。

此首合共40分鐘之協奏曲,共分下列三段樂章:


I. 快板(Allegro)
II. 稍快的慢板(Adagio un poco mosso)
III. 迴旋曲—快板(Rondo - Allegro)


第一樂章

  降E大調、四四拍子、快板、協奏風奏鳴曲形式

本樂章之曲式十分龐大,約長二十分鐘,比其餘任何一個樂章長多於一倍。樂章以雄偉之姿態開始,由整個樂團演奏三個宏亮的和弦,中間穿插著鋼琴踏沓而來的琶音。鋼琴炫技的樂段過後,樂團奏出本樂章之主旋律,鋼琴則在九十五小節後方才出現,並以簡單之上行音階作引子,輕柔地帶出樂團奏起的一個主題。接著鋼琴跟樂團展開篇幅較長之對答,情緒跌宕起伏,其中一段鋼琴以厚重的和弦及應對管樂,靈感似乎來自法軍及奧軍於維也納之戰役


第二樂章

  B大調、四四拍子、慢板、自由的變奏形式

此段落開始之時,先以弦樂以弱音演奏出溫柔而仿照詩歌之樂段,使得全個樂章增添夜闌人靜之感覺。其後則變得極簡樸—鋼琴以奇幻下行旋律作獨奏,及將開首樂段移至隨後作進一步發展,使得內容極為精緻。


第三樂章

  降E大調、六八拍子、迴旋曲形式

本樂段帶有歡欣氣氛,先以七拍子迴旋曲(ABACABA)作開端,接著由奏鳴曲式與迴旋曲混合,到最後以鋼琴引發之華彩樂段作結。




分析評論 


「皇帝」基本上是相當具有雄心的一首作品,依過去的經驗降E大調在貝多芬手上,往往代表著英雄的、尊貴的,在調性上正巧與第三號交響曲「英雄」一樣。有趣的是,第三號交響曲「英雄」原本是要提獻給拿破崙,而第五號鋼琴協奏曲「皇帝」則寫於拿破崙進攻維也納,兩曲時空背景都與拿破崙有所牽扯,而調性正巧也都選用降E大調!

「皇帝」的音樂包含有進行曲動機、強而有力的旋律、以及其他的軍隊要素,不過倒是沒有炮彈侵襲的陰影。因此音樂透露強韌、前進的精神意志,卻未因當時局勢險惡而露出絲毫戰慄恐懼之感受,貝多芬的「硬頸」再次在此凸顯出來。而第五號鋼琴協奏曲「皇帝」的許多音樂要素,在第四號中都已經實驗過,因此在「皇帝」中運用起來,顯得更具能量、更成熟、更感人。

「皇帝」第二、三樂章不停頓的連續演奏,手法也與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一樣。不過兩曲開頭的表現方式卻不同,第四號以鋼琴主奏揭開序幕,第五號則在管絃齊奏後,才以鋼琴花奏開始。而像「皇帝」這樣的「鋼琴協奏曲開始橋段」,日後被其他浪漫派的作曲家模仿了不下十數次,幾乎成了浪漫鋼琴協奏曲的「起手式」典範。

從編制上來看,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都採用兩管編制,長笛、雙簧管、豎笛、低音管、法國號、小號都是兩支,而弦樂則是分成五部,樂團規模上看起來沒有太大差異。但是在配器的運用上,第四、五號明顯有別於第一、二、三號;「皇帝」鋼琴協奏曲,更強調主奏樂器與樂團之間的對話,而音樂的重點也不僅只擺在主奏鋼琴的炫技上,樂團整體的音樂織度更為立體有機,在協奏伴奏之餘更能展現管弦之美,尤其在木管群甚至銅管群的個性化表現上,都取得極佳的表現,「皇帝」鋼琴協奏曲因而聽來堂皇豐富、不落俗套。













參考資料: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classic/post/2264843、維基百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